年度人群:記錄時代的脈動
——新華網2011“年度人群”系列報道獻詞
新華網記者 黃庭滿
2011年即將過去?;赝?/span>2011年,我們如何把握這個年度的社會脈動?
在2011年歲末,我們試圖開創(chuàng)性地構建一個新詞匯——“年度人群”,并借助這個詞匯,聚焦年度里為時代塑造又塑造時代的新鮮人群,講述時代大歷史下面的人群小歷史,透過他們,讀懂社會進步的步伐和時代演繹的宏觀進程。
側重通過人們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研究社會變遷趨勢的社會學,在當初輸入中國時,就曾被叫做“人群學”,從一個角度恰恰說明了人群與社會演進的“常識性”關系。而中國向現(xiàn)代社會的轉型進程,始終彰顯著人的價值。21世紀之初科學發(fā)展觀的提出,更是明確將以人為本作為了推動中國發(fā)展必須踐行的指導理念。
正因為此,作為“時代船頭”的瞭望者,我們進行“瞭望方法論”的創(chuàng)新,回到社會發(fā)展的常識,回到人群本身,發(fā)現(xiàn)人群。
當沿著這一方法論觀察風云變幻的改革開放時代風潮,我們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在恢弘的時代圖譜中,大大小小的人群已經遍布其中,以難以簡單勾勒的秩序,構成了這個時代的質地。
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萬元戶、農民工,到90年代的股民群體、下崗職工、下海人群、海歸,到本世紀初的“e人”、“手機人”……一個個新人群不斷涌現(xiàn)。在每一個人群中,成員之間的接觸聯(lián)系不直接,甚至根本就不認識,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歷背景、生活處境、行為表現(xiàn)、價值關注,共構了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“群體人格”。
這些看起來紛亂但有力的人群,作為深刻廣泛的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伴生產物,身上打上了標志這個時代的鮮明烙印。這些人群,雖然有的已經消失,有的仍將繼續(xù)存在,但他們在其所處的歷史時段,都曾經發(fā)揮出有意義的整體價值:以新的存在狀態(tài)、活動狀態(tài)和思維方式、文化心態(tài),以“聚變”之力推動社會進步,給整個社會帶來新鮮的變化,又成為了時代的塑造者。在他們身上,時代價值的變遷赫然在目。他們在時代前進史中理應占有一席之地。
正因為此,我們愈發(fā)堅定地認為,人群是幫助人們認清飛速發(fā)展中國的一個極具意義的視角。我們還認為,除了更充分地傳播信息外,提升對時代變革中的人群洞察力,記錄和解讀人群,是傳媒人的一個重要使命,也是傳媒人推動社會進步的價值所在。
認知到這一點,我們一度心潮難平,激情、責任和使命感在心中騰躍。于是,我們馬上行動,為了無愧于時代。
即將過去的2011年,同樣是改革開放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。在這個年份,頂層設計的大政大舉陸續(xù)推出,底層自主創(chuàng)造的新實踐層出不窮,使一批人群前所未有地進入人們視野,一批新人群又登上了時代的舞臺。
我們觀察、梳理2011年的中國社會人群圖譜,構建“年度人群”這個新詞匯,并用這樣一個獨到的視角來采集值得參酌詳審的人群樣本,記錄這個年份。人群樣本必須具備兩方面因素:一是年度因素,人群在這個年度時間節(jié)點上具有“新鮮感”;二是長期因素,人群在未來中國發(fā)展進程中具有“長遠意義”。根據(jù)兩大定群因素,我們選取了六大人群,他們是:堅守崗位職責和做人信仰的“草根”人群、首批90后大學畢業(yè)生、伴北上廣而生的“圍城”人群、“新雙城生活”人群、網絡文學作家、“微”人群。
六大人群的入榜理由是:
——堅守崗位職責和做人信仰的“草根”人群。他們只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勞動者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簡單而明確地堅守崗位做著平凡的事,但正是這個“簡單明確”,詮釋著勞動的“盡職盡責”內涵;他們只是為柴米油鹽醬醋茶奔波的普通人,但當他人需要時,義無反顧地選擇了“為他人”。他們彼此并不相識,但在2011年,因為新聞界開展的“走轉改”活動,“群體性”地走到我們面前。他們不認為自己做了驚天動地之事,他們做事的初衷本來也就不是為了驚天動地。但在“醫(yī)院將嬰兒當成垃圾扔掉”、“有人摔倒了,你要不要去扶?”成為輿論熱議話題的2011年,普通的他們顯得是那樣得耀眼。發(fā)生在這群人身上的一切昭示著:一個國家再好的良政,必須要有最基層的人實實在在來落實。中國經濟快速發(fā)展,離不開千千萬萬人的艱苦勞動和兢兢業(yè)業(yè)。中國社會急劇轉型,但崇高的精神道德必須始終踐行,而這正是中國社會健康運行的堅實基礎。有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他們在,實乃泱泱大國之幸。
——伴北上廣而生的“圍城”人群。他們是一群大致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年輕人。他們已經是青壯年,是社會各條戰(zhàn)線上的最前線力量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屬于“改革開放第一代”。改革開放給他們帶來公平競爭、改善生活、改變命運的機會,但當他們走上社會,正值中國城市化市場化深入推進之時,他們渴望成就事業(yè),曾懷揣“大城市夢”涌進北上廣;后因高房價、高物價等生活重壓成為非自愿的“月光族”,又紛紛“逃離一線城市北上廣”。2011年,一批退居二三線城市嘗試過“慢生活”的年輕人,因巨大環(huán)境落差無所適從,勇敢地背起行囊、重拾夢想,掀起“逃回北上廣”浪潮。他們的奮斗經歷和群體渴望,將繼續(xù)推進中國的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。
——“新雙城生活”人群。他們是這樣的一群人:為了職業(yè)理想,周一到周五到一個職業(yè)機會前景好但生存成本高的城市上班;安家在另一個低廉的生活成本經濟能力能承受的城市,周末回家享受“天倫生活”。這樣的“新雙城生活”模式多年前是一種奢望,但隨著中國交通便捷化和高鐵時代的到來,使一些城市“同城”效應凸顯,為“雙城鐘擺生活”提供了可能。這種模式正在今天的都市職場人群中逐漸興起,雖然目前選擇的人還不是很多,但預示著一批人未來的生活發(fā)展趨勢。因中國交通新時代最具標志性事件京滬高鐵開通運營發(fā)生在2011年,所以我們選擇在這個年份對這個群體進行前瞻性地關注。
——網絡文學作家。2011年是第一位中文網絡文學作家產生和第一篇網絡中文小說發(fā)表20周年,在這個年份里,80后青年網絡文學作家“唐家三少”作為全國150多萬網絡文學創(chuàng)作者的唯一代表首次參加了全國作代會,并當選中國作協(xié)全國委員會委員,標志著飽經質疑、非議的網絡作家被社會正式接納和認可。關注他們還因為,文以載道,作家是一個社會良心的代表,網絡文學作家自然不例外。在網絡新型閱讀方式呈現(xiàn)爆發(fā)性增長的網絡時代,社會期待網絡文學作家穿越2011年,堅守“社會良心”,創(chuàng)作更多承載弘揚真善美的文學作品,像一道道“燭光”照亮社會人心。
——“微”人群。這是一個龐大的新群體。中國微博用戶已達3.2億,約占中國網民的65%。在被譽為中國“微博元年”的2010年,這個群體的主體是草根人物,到了2011年,由于政務微博的風起云涌,增添了一批政務官員。他們共同將微博推到2011年最熱門的網絡應用地位,開啟了一個豐富多彩的“微”時代。他們或利用微博平臺第一時間傳遞信息,或人性化地及時回應民意,或開展訪談交流,或表達祝福,或發(fā)起和參與公益行動……也是在本年度,人們明確了一個道理:“微”人群的“微”行為,對社會“雙刃劍”的影響巨大;只有理性入“微”,“微”人群的行動力,才是正向推動中國文明進步和社會進程的動力。
走近他們,一種生動的生命氣息撲面而來。這些在2011年背景下浮現(xiàn)出來的人群,在經濟社會快速轉型中,或堅守平凡的信仰,或不愿因循守舊,以一種全新的生存形態(tài),打造出與眾不同的人群風景。
走近他們,一種生動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。這些在2011年背景下浮現(xiàn)出來的人群,身上無不閃耀著宏大時代的光芒。他們用“群體性”的方式闡釋著時代,給世人增加了讀懂中國的途徑,讓世人見識了轉型時代中國發(fā)展的獨特力量,是世人與豐富多彩時代交流的樣本。他們帶給整個社會和時代的影響,無疑將是深遠的。
走近他們,我們愈發(fā)相信,記錄他們,便是從一個極具意義的層面,記錄下我們所處的時代。